中新网
分享到:

文旅融合促“三交”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文旅融合促“三交”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2025-10-18 11:52:06 来源:中新网新疆

  ——回城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南郊的回城乡,一片行政区域面积不足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9000余名群众。这里不仅是多民族和睦共居的家园,更是一片浸润着团结深情、厚植着文化根脉的热土。近年来,回城乡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做强非遗文化品牌,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乐章。

  文旅联动促交融,古街新韵聚人心

游客在阿勒屯古街打卡拍照。

  游客在阿勒屯古街打卡拍照。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回城乡的阿勒屯村是展现这一实践成果的亮丽窗口。村落与回王府、十二木卡姆等知名景区联动,精心打造“村落民俗-王府历史-木卡姆艺术”一体化游览体验,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活的多民族生活气息。

  “我的印象非常的深,觉得这里这种民族融合的氛围,还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氛围,非常影响我。”来自湖南的游客蔡云感慨道,“尤其是看到每一条街都展现着各民族的友好团结,让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真的是非常优秀。”

  阿勒屯古街的繁荣,是文旅促“三交”的生动体现。商户葛文俊对此深有体会:“今年以来古街游客特别多。各民族在这里一起做生意、生活,非常融洽,生意也越来越好,整体的民族团结氛围特别棒。”如今的阿勒屯古街,已成为吸引八方来客、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斩获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2025年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游客在挑选饰品。

  游客在挑选饰品。

  “以旅游业振兴为牵引,促进各民族在共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回城乡党委书记王猛介绍,阿勒屯古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街区发展各环节,通过举办系列文旅活动,人气持续攀升,“截至目前,2025年已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旅游营业额达4000余万元。”

  文化浸润增认同,非遗传承结同心

  回城乡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葫芦绘画、刺绣、木卡姆、农民画四大文化品牌熠熠生辉。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哈密市级刺绣传承人巴哈尔古丽·买买提对此感受深切:“我们用刺绣绣出回城乡各族姐妹的生活和感情。一起做刺绣,我们把手艺传下去,也学会了互相理解和尊重。”她表示,乡里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非遗项目让大家在共同创作中加深感情,“我们指尖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我们是一家人’的认同和温暖。”

刺绣传承人巴哈尔古丽·买买提正在刺绣。

  刺绣传承人巴哈尔古丽·买买提正在刺绣。

  为了传承与发展这些文化瑰宝,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每年开展各类免费培训班,积极打破民族界限。中心主任米娜瓦尔·阿布都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多民族参与,邀请不同民族的老师交叉授课,促进学员在学习中交流技艺、了解彼此文化。还组织各民族共同创作,如民族团结集体葫芦绘画展,或在木卡姆中融入汉族乐器,通过艺术融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系统谋划固根基,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成绩的背后,是回城乡长期坚持、系统谋划的结果。回城乡党委书记王猛表示,回城乡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基层铸牢+基层治理”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发展决策和日常治理,“以共同发展凝聚共识,以文化浸润增进认同,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产业赋能、治理护航、典型开路的民族团结新格局。”

游客在欣赏工艺品。

  游客在欣赏工艺品。

  凭借扎实的工作,回城乡已获得多项自治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荣誉。展望未来,回城乡将继续通过培育先进典型、依托铸牢工作站、做活阿勒屯古街品牌等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从向“示范”再向“卓越”迈进,努力建设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基地,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回城乡绽放得更加绚烂。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