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县稻香村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10月16日,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和田县百合镇稻香村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个曾名为“阿亚克墩村”(维吾尔语意为“最后一个沙包”)的村庄,如今以稻田为纸、同心为笔,绘就出一幅“农业兴、文化活、民族亲”的乡村振兴画卷。


科技破题:沙漠边缘种出“金丝米”
稻香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虽有百年水稻种植历史,却长期受“沙荒、水缺、地碱”制约。为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境,北京援疆专家、农业技术员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攻坚:平整土地、改良盐碱、引雪水灌溉,历时半年将贫瘠土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特色品种“金丝米”,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2万余元,让村民的“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

产业升级:援疆资金激活“文旅热”
2021年,北京援疆投入7700万元启动“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项目”,219户民居焕然一新,“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模式落地生根。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一户一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4年,稻香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改造前的9800元增至14770元。该村先后获评国家2A级景区、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先进集体,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文化润心:多馆联动铸牢“共同体”
2025年,稻香村陆续建成锦龙·万方国乐馆、昆仑文学院、调心小院以及稻香书院,以文化为纽带,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国乐馆内,琵琶、热瓦普、马头琴、冬不拉等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丝路音乐的千年对话,国乐大师方锦龙不定期驻点授课,培养本地音乐人才;昆仑文学院由名家领衔,深入挖掘昆仑文化内涵,并启动“素人写作”计划;稻香书院通过图文并茂的展陈,引导村民在粽子与艾德莱斯绸的对比中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调心小院则融合中医“五步调心疗法”与现代医疗服务,筑起村民的“健康防线”。

融心聚力: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新篇
从“阿亚克墩村”到“稻香村”,名称变迁的背后,是北京与和田深厚情谊的见证。村中墙绘《五岳图》、诗词佳句、农家对联,无不传递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底蕴;狼戈庭院借助文化热度推动“稻田+文旅”融合发展;村民家门口的对联,表达着对党的感恩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稻香村,已形成特色民俗区、生态农业区、美食体验区、文化展演区四大功能片区,成为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国家2A级景区。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融入稻香、浸润琴声、写入诗篇,各族群众正携手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画卷。(冉江林 麦麦提艾力·阿塔伍拉 罗克曼·玉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