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石榴花开丝路城 同心共绘团结卷

石榴花开丝路城 同心共绘团结卷

2025-10-31 22:49:50 来源:中新网新疆

  ——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纪实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为哈密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哈密精神”主题雕塑镀上了一层金边。这座丰碑定格了1987年各族群众救助万名滞留旅客的场景,2024年春运,近6万名旅客因极端天气滞留时,各族群众再次接力相助,让“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与“一家亲”的故事代代传递。

  作为新疆“东大门”,在丝路名城哈密14.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9个民族共69万儿女共同守护着577.6公里的边境线,在这片土地上携手耕耘、共生共荣。自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哈密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杆和典范”目标,倾力打造“石榴花开丝路名城・甜美哈密同心逐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开启了一场更深层次的实践创新。如今,一幅融合共进、融合共美、融合共享、融合共情、融合共治的壮丽画卷,正在东天山脚下徐徐铺展。

  01

  顶层谋篇:健全“四级联动+多元聚力”“铸牢”实践体系

  “我们要坚持全域推动、全民参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角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凝聚磅礴力量。”哈密市委书记孙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定下基调。

  2024年5月,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杆和典范的实施意见》,提出突出“政治性、共同性、现代性、融合性、规范性”,将“铸牢”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一公里”,哈密以“党建引领、典型开路”为总体思路,创新构建“1+4+X+N”基层“铸牢”工作体系,常态化召开“铸牢”基层实践座谈交流、深化推进会议,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铸牢’”的主体责任,集聚红石榴先锋队、石榴花宣讲队、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红色物业服务队和大V网络名人等各支力量,在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形成更多“铸牢”小微共同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前已在5个基层单位、村(社区)召开基层“铸牢”座谈会,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市委党校等阵地开展专题培训212期,2.1万人次党员干部深化认识、提升实践能力;创建全国、自治区级示范区示范单位27个,选树基层模范1.13万个,围绕群众基础好、示范作用好的模范典型,累计设立1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让典型引领成为推动“铸牢”工作的“金钥匙”。

  02

  文化润心:织密共有精神家园纽带

  在左宗棠凤凰台历史文化公园,游客们驻足“天地正气塔”前,聆听哈密回王支持清廷安定西域、伊州乐传入中原的历史故事。这是哈密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证的生动实践——从东汉西域第一座屯城、隋唐西域第一个郡县,到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30余项研究成果、100余座各类展馆,让“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可感可触。

  文化的生命力在创新中绽放。大型乐舞诗剧《惟舞伊州》、电视剧《大海道》等作品展现哈密特色,舞台剧《左公柳》吟唱家国情怀,歌舞剧《一斗青稞四世情》则以真实故事讴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哈密市与河南省合作的《伊州长歌》全网传播量达6.2亿次,成为连接两地的文化桥梁。在中小学,“左宗棠研学”“文字研学”热度攀升,孩子们在人文熏陶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在伊州区阿勒屯古街非遗集市,葫芦雕刻、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十二木卡姆展演更是让多元文化因子在交流中交融共生。

  03

  分区深耕:一区两县绽放特色实践之花

  伊州区:社区小院里的“同心密码”

  “马大姐,水管修好了,有事随时喊我!”清晨的惠康园社区,志愿者达吾提·依米提扛着工具包穿梭于各楼栋间。作为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个聚居16个民族的社区孕育了324对“最美邻里”:何菊芳帮邻居买买提·亚森照料患病老伴;叶尔波力·努尔兰向王自强传授养殖技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淑娟说:“我们靠志愿服务队和‘最美邻里’评选,带动更多的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回城乡阿勒屯古街则以“农文旅融合”蹚出共富路。村民买合木提・艾山的手工艺品店年收入达8万多元,古街已培育“一岗双业”经营户56家,成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样本。

  巴里坤县:草原上的“青稞情”与“共富经”

  “这斗青稞,是汉哈两族四代人的情谊!”近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二十里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高彩萍捧着旧粮斗,讲述20世纪80年代她家长辈(她丈夫的爷爷张盼贵)与哈萨克牧民努尔哈森·帕孜力因一斗青稞结亲、四代和睦的故事。如今她带动村里12户牧民养殖增收(每户年均2万元),其事迹改编的舞台剧《一斗青稞四代情》巡演20余场,感动了哈密各族群众。

  巴里坤清润源节水有限公司以“民族团结活动室”为阵地,通过联谊活动拉近各族员工距离,还推行“农闲务工、农忙务农”模式并帮助12名员工创业。2025年6月,该企业被哈密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鼓励其继续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做贡献。“要让各族员工从‘同事’变‘家人’,让公司成为一个大家庭。”

  伊吾县:产业引擎驱动的“融合甜 ”

  “过去我靠放牧为生,现在成了企业技术工人,每月有稳定工资,还能和各族同事一起学习进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伊吾工业园区,中材科技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员工木合塔尔・吾斯曼自豪地说。

  依托煤电煤化工、风电装备产业,伊吾县千余名农牧民转型产业工人,园区负责人表示:“产业带动就业的同时,更促进各民族交流。‘石榴籽’云歌会、技能培训等活动,让各族员工在说说笑笑、学学唱唱中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04

  典型引领:微光成炬照亮民族团结路

  在伊州区建业嘉园小区,联户长张敦是老人们口中常念叨的“亲儿子”。马桂花独居且多病,因此张敦常绕路送她去医院取药;买买提・托乎提家需要维修水路、电器,他都随叫随到。“不管哪个民族,大家住在一个小区就跟一家人一样亲,理应互帮互助、互相照应!”张敦一语道出了邻里温情。

  更动人的是绣郎孙学军与绣娘吐思娜・牙克亚的师徒情。2018年,孙学军因热爱刺绣求师,吐思娜冲破“男人不绣花”的观念收他为徒,手把手教他“巴旦木花纹”针法。当孙学军犹豫“自己能否当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时,吐思娜坚定回应:“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财富,传承看手艺不看民族,真心热爱就能当传承人!”2024 年,孙学军成为伊州区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二人绣品上牡丹与石榴花交相绽放,恰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二堡镇农民吴显明,在当地发起的“石榴籽亲戚队”家喻户晓。他在田间地头开设的“板凳课堂”,70余场宣讲覆盖3500余人次;将1.5万元个人奖金全部用于慰问50余户困难家庭。如今,“石榴籽亲戚队”从最初8名成员发展到30余名,成为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线力量。

  05

  发展赋能:共赴现代化的幸福之约

  近年来,哈密市持续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陆续投运,逐步构建起新时代“能源丝路”。依托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哈密煤炭外运量占疆煤外运总量一半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增速连续两年全疆第一),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温度。截至目前,哈密市实施棚户区改造2.13万套、新建公租房5794套、农村安居房7988户,近10万各族群众实现“安居梦”;城镇化率达75%,居全疆第三,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国家试点项目,27个口袋公园、完整社区项目让城市更宜居。连续举办19届的哈密瓜节,推动“哈密瓜因哈密得名”向“全国哈密瓜产业因哈密提质”转变,235 家规上企业吸纳4万名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全疆第三、第六。

  豫哈协作更让情谊跨越千里。医疗帮扶暖民心,“中原名医哈密行” 让哈密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专家诊疗服务;青少年融情手拉手,通过“青少年结对融情”活动,1.5万名豫哈青少年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文旅互通促交融,213列旅游专列累计输送50余万人次游客走进哈密,在东天山辽阔的草原、哈密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中了解哈密、爱上哈密;援疆协作显担当,3400余名河南援疆干部人才扎根哈密、真情奉献,助力当地发展。民族团结在哈密蔚然成风,哈密市也因此连续六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06

  治理协同:法治护航和谐家园

  哈密市创新法治机关建设,推动2236个事项“一站式”便捷办理,群众满意度、矛盾纠纷化解率均超 98%,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立体化风险防控体系,实现民族事务零信访。2022年,哈密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哈密北控城市服务公司探索“改革+‘铸牢’”模式,54名“石榴籽宣讲员”走街串巷传递政策温度,29名志愿者活跃社区,27个口袋公园成为融情阵地。

  夜幕降临,阿勒屯古街灯光璀璨。湖南游客刘湘楠在红石榴雕塑旁拍照,感慨道:“这条街让我感受到了新疆的独特魅力。”这里就是阿勒屯村的网红打卡点。如今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村党支部对接290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非遗集市与研学馆,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共享幸福。

  “从社区院落的邻里互助,到草原深处的青稞传情;从产业共富的协同发展,到文化交融的同心传承,哈密的实践充分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地区发展进步的根与魂,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哈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学圣表示,下一步哈密市将持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和典范,让石榴花开满丝路名城,为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交上优异答卷。

  东天山脚下,哈密各族干部群众手挽手、心连心,正将这份团结奋进的力量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江河,生生不息,奔涌向前。(马志娟)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