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在“更新”与“记忆”的平衡中,让文化生命力持续绽放
在持续推进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哈密始终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置于核心位置,在“更新”与“记忆”之间探寻最佳平衡,以阿勒屯古街的巷道活化与哈密回王府的文物补充为代表,哈密正致力于让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10月28日,阿勒屯古街福禄巷里,葫芦雕塑与满墙的葫芦纹样吸引游客纷纷驻足。作为回城乡文化名片之一,葫芦文化以新的视觉语言融入街巷,成为可参与的场景。“我们不仅展示文化,更希望游客成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云宅空间规划所创始人王龙说。整条巷子从布景到业态,都围绕“寻福、得禄”展开,传统被赋予可互动的新形态。
今年以来,这条1200米的古街完成了系统性升级。在保留传统维吾尔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福禄巷、哪吒巷、彩虹巷三条主题巷道逐步成形,商业聚集区、农业观光区、民宿休憩区、餐饮美食区四大功能区有机融合。漫步古街,文创店里的哈密瓜元素手工艺品精致灵动,旅拍馆的民族服饰随镜头摇曳;巷口烤包子的酥香、手抓饭的浓郁萦绕鼻尖,老街区的“烟火气”与当代审美的“文艺范”在此交融。
古街的活化,不仅让文化“活”了起来,更让经济“火”了起来。实现了旅游旺季100余户住户在街区转型成为商户,四张文化名片中,葫芦雕刻、民族刺绣等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工艺品,通过精美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赢得市场青睐;每周定期的民俗巡游更成为流动的风景线,持续吸引客流。截至2025年9月底,古街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46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也实现稳步增长。
“保护好历史肌理,才能让开发更有底气。”回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热衣满·艾海提表示,2026年,古街将继续坚守“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底线,推进文化基因活化工程:深度挖掘丝路文化、回王文化与多民族交融元素,在现有三条主题巷道基础上完成剩余四条巷道改造,形成“一街七巷、一巷一品”格局;同时联动哈密回王府、非遗保护中心,升级“村落民俗—王府历史—木卡姆艺术”一体化游览线路,通过科技投影、民俗微演绎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记忆在互动中更深刻。
如果说阿勒屯古街是以“巷”为单元续写文化,那么哈密回王府景区,则选择以“物”为线索还原历史。这座融合多民族建筑特色的王府,今年的改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活化历史文脉,丰富文旅体验”展开。
“我们希望游客不只玩得新鲜,更能记住历史。”哈密回王府景区工作人员克比努尔·依不拉音说。除了新建景区大门、改造商铺、实施亮化工程等硬件升级之外,景区还引入电子语音讲解系统,方便游客深入了解回王府历史;并开发了拼图打卡盖章、回王连环画等文创产品,更将王府百年桑树结的桑葚制作成桑葚摔碗酒,让历史“可品尝”。
王府文化内涵的“回归”与“补充”成为今年重点。景区今年采购、回收明清石狮子、院内照壁等文物,在展馆悬挂名人字画、增设连环画浮雕,将王府历史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故事;更从民间回收260余件王府老物件,部分已正式陈列,让游客能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我们正计划打造专门的历史文化展馆,系统展示这些老物件与哈密历代历史图文资料,让王府故事有更完整的载体。”克比努尔·依不拉音说。
体验的创新则让历史“可感知、可互动”,正在筹备的“王府老茶馆”、精心编排的回王文化情景剧、回王府九重门之一的大牌坊制作、“王府小剧场”前期筹备也在推进中。“让体验更新的同时,把王府文化记忆留得更牢,真正实现‘更新体验’与‘留存记忆’的双向赋能。”克比努尔·依不拉音说。(赵嘉慧)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