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部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开挖圆满收官
——核心“能源心脏”提前7个月贯通 向2028年投产迈出关键一步
10月31日,随着最后一斗渣土被挖掘机清运出洞,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清基工作全面收尾。这座深嵌东天山山体的“能源心脏”历时18个月21天完成开挖,较原计划提前7个月,主厂房、副厂房、安装间及输水系统隧洞衔接段的岩壁轮廓清晰呈现。至此,电站“大坝+厂房”双核心土建工程实现突破性进展,正式从“攻坚开挖阶段”转入“混凝土浇筑+机电安装阶段”,为2028年全面投产筑牢硬件根基。
作为新疆东疆首座抽水蓄能电站的“核心中枢”,地下厂房承担着机组安装与能量转换的关键功能。其主体结构包括主厂房(长174.5米、宽25.4米、高56.9米)、副厂房及安装间,总开挖方量达25.1万立方米—相当于在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垂直向下开挖5米深的硬岩层。
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副总经理崔博涛介绍说:“地下厂房从功能和定位上来说,相当于抽水蓄能电站的‘心脏’,它的开挖完成标志着电站从土建开挖向机电安装的顺利转序,从去年的4月份开挖以来,面对破碎岩层、裂隙涌水、空间受限等多重挑战,我们始终把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理念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截至目前,电站上下水库大坝已经填筑完成,地下厂房开挖也已顺利完工,电站的核心骨架已基本成型,这不仅为后续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电站早日的投产发电,服务疆电外送和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坚硬的天山岩体中开挖规模庞大的地下厂房,建设团队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厂房区域岩性复杂,存在3条小型破碎带,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塌方、涌水风险;地下空间狭窄,大型开挖设备难以展开,同时需兼顾爆破振动对周边岩体的影响,施工精度要求极高。加之冬季洞内最低温达零下15摄氏度,混凝土养护、设备运转都面临低温考验——多重难题叠加,让地下厂房开挖成为电站土建阶段的“硬骨头”。
国网新源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察部主任李海江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组建了地下厂房攻坚党员突击队,打出党建加技术加管理组合拳,技术上,我们用 TCT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提前探测岩体情况,提前预判破碎带和涌水点,针对狭窄空间采用分层开挖、及时支护工艺,在全体建设者共同努力下,在日夜坚守下,顺利完成厂房开挖任务,实现了零塌方、零涌水、零事故的目标。”
在开挖过程中,建设单位统筹人员和设备,克服地下厂房开挖地质条件复杂、冬季严寒、混凝土浇筑温控要求高、高空作业频繁等困难,通过科学组织,全面优化施工组织,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
中铁十四局C2标哈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工程师冯树彪说:“我们不断优化开挖施工工艺,比如对不良地质段提前打设玻璃纤维锚杆,对每层边墙开挖提前进行梯段预裂爆破等,尽最大限度保证岩石的完整性,确保爆破效果,此外,项目部技术人员严格把控施工工序,应力锚索、应力锚杆注浆张拉施工时,技术人员24小时全过程跟班盯控作业,同时,项目部配备了智能注浆记录仪,运用科技化手段全力保证施工质量,为打造地下厂房精品工程、标杆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规模的地下空间开挖,需在复杂岩层中精准控制爆破振动、保障岩体稳定,技术难度与工程量均属行业前列。 高峰开挖期间现场人员超过200人,投入各类机械30多台套。
中铁十四局C2标哈密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工程师冯树彪介绍说:“地下厂房总计高度是56米9,开挖是分为八层开挖,首先第一层是中导洞先行,两侧边墙七段进行预裂爆破,分层开挖,从1层到8层,总计用了18个月21天的时间。”
随着地下厂房开挖收官,电站建设重心将全面转向“金属结构机电安装与混凝土工程”:接下来,主厂房将启动水轮发电机组机坑浇筑,同步推进金属结构和电气设备基础施工,输水系统隧洞扩挖也在稳步推进——各环节协同发力,为电站“储-发”全链条贯通按下“加速键”。
从8月31日上水库大坝封顶,到10月10日下水库拦河坝收官,再到如今地下厂房开挖完成,哈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步伐始终稳健。这座总装机120万千瓦、动态投资82.3亿元的能源枢纽,投运后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2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9.6万吨,不仅能强化西北电网调峰能力,更能为新疆新能源消纳提供“缓冲仓”,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落地和新疆高质量发展。(田玉 郭子毅 耿文浩)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