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老干部马玉秀以社区为家,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图景
在伊吾县,有这样一个人,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更用一辈子的时光扎根在这里,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定信念,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就是马玉秀,一位退休不褪色的基层干部,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践行者。
10月31日,振兴社区里暖意融融。记者到访时,退休老干部马玉秀正忙着指导维吾尔族工作人员梳理工作,从档案整理到流程规范,耐心传授方法,用行动诠释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热忱。
三十多年前,学成归来的她从技术员到副镇长,走村串户的日子里,她总把各族乡亲的难事记在本子上。为了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情感交融,她牵头组建多民族志愿服务队,带领汉族、维吾尔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帮困难家庭修房子、收庄稼。她还创新工作方法,运用汉维双语向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并组织编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人心,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马玉秀说:“我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一家人,一条心,一股绳”。作为一名党员,我通过参加党支部学习和社区活动,和居民交朋友,有困难搭把手,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当好社区这个“大家庭”的粘合剂,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邻里亲情,这种正向的情感流动,是凝聚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退休后的马玉秀,脚步反而愈发匆忙。她加入伊吾县“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与下马崖乡的维吾尔族亲戚艾力大哥结成帮扶对子。得知艾力需长期服药,她定期采购送药上门,逢年过节,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从不落下。今年8月,在哈密市妇联的牵线下,她还与塔城地区乌苏市的阿孜古丽·司马义家庭结成“最美家庭”对子,千里之外的两家人通过视频分享生活、交流家风,让民族团结的纽带越拉越紧。
伊吾县伊吾镇振兴社区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阿瓦古丽·里提甫评价道:“马玉秀同志作为社区党员,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入‘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后,她和退休党员阿米娜·热依木江一起深入群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困难帮扶,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敬业精神和奉献热情为社区党员树立了榜样,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去年三月,马玉秀多了一个新身份:伊吾县关工委常委副主任。面对这份新职责,她把重点放在了孩子们身上,立志做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引路人”。她给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孩子们讲爱国故事、普及国防知识,组织“追寻哈密红色密码”暑期研学活动。“六一”儿童节时,带着孩子们体验漆扇制作等中华传统技艺,让孩子们在共同创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里悄悄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马玉秀说:“在关工委工作,我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次陪同孩子们前往烈士陵园、下马崖边境派出所、太阳历广场、哈密博物馆、左公文化苑及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开展红色研学,科技研学和国防教育,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讲我们哈密和新疆的发展变化,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各民族共同奋斗来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洒在孩子心中。”
从在职时的履职尽责到退休后的无私奉献、从守护一个小家的温暖到点亮一方邻里的幸福,马玉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诠释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如今在伊吾县,像马玉秀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一个个小家的微光,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万丈光芒,为新疆的稳定繁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默默贡献着“家”的力量。(热比古丽·卡哈尔)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