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自创“无声沟通密码”,让聋哑妈妈顺产无忧
本报讯(记者 陶鹏 通讯员 张彤)近日,一名聋哑孕妇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产房内,在医护团队的专业守护和家属的全程陪伴翻译下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男婴。整个分娩过程没有一句语言交流,却在手势、眼神与默契之间搭建起最暖的生命桥梁,让医学的人文温度在无声世界格外动人。
几天前,29岁的麦女士因临近预产期收住院。入院评估,孕妇为先天性听力语言障碍的孕妇,无法用语言交流。产科团队立即将其列为重点孕产妇,迅速启动特殊孕产妇产程管理预案。
医护人员提前与孕妇经家属翻译共同制定了“产程沟通手册”,将疼痛表达、饮水、排便等关键需求一一对应成手势或图示,以文字或手语向孕妇解释宫口扩张、宫缩感受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她对未知的恐惧。
分娩当天,麦女士出现规律宫缩并进入产房,入室时宫口已开至3厘米。指定助产士与家属一起陪伴,展开无声协调:呼吸节奏紊乱时,通过动作示范腹式呼吸;发力方向不当时,则轻扶产妇腰背进行调整;每一次成功配合,助产士都会用点头与手势给予肯定,让她在陌生的产房环境中保持镇定、精准配合。
在正式进入产程后,医院进一步保障“沟通不间断”。医护团队使用文字板动态告知下一步操作,针对疼痛管理,团队采用“表情式疼痛评分卡”,让她以指认方式表达疼痛程度,以便及时调整镇痛策略。分娩结束后,医护人员通过非语言方式观察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并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她进行母乳喂养、恶露管理及新生儿护理指导。
当天14时20分,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产房的宁静——一名重3120克的健康男婴顺利降生。麦女士露出欣慰笑容,激动地握住助产士的手,竖起大拇指,以最真挚、最无声的方式表达感谢。
喀地一院产科团队,这场跨越沟通障碍的分娩中,不仅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喜悦,也体现了科室对特殊群体的温柔守护和专业担当。科室始终把孕产妇安全放在首位,此次无声分娩正是团队多年来坚持个性化照护的成果之一。
“未来,产科将继续围绕‘安全生产、责任担当、彼此尊重’的服务理念中,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学科救治体系,让每一位孕产妇,无论身份、语言或身体状况,都能在喀地一院安心生产、温暖分娩。”麦合甫再木·阿布都卡得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