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专利为钥启新局 第六届新疆专利奖背后的创新力量

专利为钥启新局 第六届新疆专利奖背后的创新力量

2025-11-19 12:00:17 来源:中新网新疆

  金秋十月,第六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利奖拟表彰名单公示落幕,50项涵盖石油能源、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专利项目脱颖而出。从首次设立50万元特等奖的重磅激励,到外观设计专利纳入评选的跨界突破,这项已走过12年历程的奖项,正成为新疆落实“十四五”知识产权部署、衔接“十五五”创新蓝图的生动注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维度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答卷。

  政策衔接:从“十四五”实践到“十五五”筑基

  “专利奖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国家战略的精准呼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促进处处长郭福占的话,道出了奖项的战略定位。国家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质量优先、效益为重”,新疆以专利奖为抓手持续发力:截至2025年10月,262项专利获自治区奖,55项专利摘得中国专利奖,其中金奖2项、优秀奖53项(不含兵团),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转让许可16654次,比2024年全年超出4562次。《新疆促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落地见效,成为 “十四五”创新成果的鲜活印证。

  面向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时期,专利奖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本届奖项不仅特等奖奖金达50万元,一等奖奖金提升至15万元,更首次评选出2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特等奖专利,成功攻克“卡脖子”难题。“通过资金扶持与技术示范,我们正在为‘十五五’高价值专利培育筑牢根基。”郭福占介绍,新疆已联合13个省(区、市)举办“丝绸之路”专利转化活动,促成千万元级技术合作,为跨区域创新协同积累经验。

  薪火相传:十二年六届的创新积淀

  新疆专利奖的发展轨迹,镌刻着区域创新的进阶之路。2013年,为落实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该奖项,旨在激活创新主体活力。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利奖评奖办法(暂行)》出台,明确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固定周期,由评审委员会专业评审后,经政府批准表彰,构建起规范化激励体系。

  从2014年首届的67项申报,到2025年第六届的699项角逐,申报量增长10倍的背后,是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反映新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申报领域从机械、石油化工、轻工等3个类别,拓展至材料、电力电气、农林畜牧、医药、电子信息等8个领域,全面覆盖新疆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十二年间六届评选累计诞生262项获奖专利,惠及200余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形成“申报—创新—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昌吉国家农高区等多地通过专利转化促成20余家企业签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超38亿元;社会效益层面,奖项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技术领域延伸至外观设计,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院感提示界面专利获外观设计二等奖,彰显民生领域创新温度。

  双效赋能:创新成果的价值绽放

  在克拉玛依油田,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吸附油和游离油含量连续表征的页岩油分析方法及装置”(一等奖)为页岩油高效开发提供关键支撑;南疆棉田上,新疆农大“棉秆拔取设备”(二等奖)破解秸秆回收难题,助推农业绿色发展;伊犁酒业“酒瓶(那山)”(外观设计三等奖)融入天山元素,成为文旅融合范本。

  专利奖的深层价值更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发明、保护创新”理念扎根天山南北——从喀什棉农借专利农机减负,到克拉玛依油田队伍凭专利突破页岩油瓶颈,再到伊犁文创工坊以外观专利转化草原文化增收,创新成为联结各族群众、赋能民生的纽带,人才力量正成为支撑新疆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一线之声:创新者的实践与展望

  新疆农业大学“棉秆拔取设备”专利团队、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佳喜介绍到,设备研发响应国家战略与地方痛点,针对新疆棉田铺膜、高密度(1.8万株/亩,为国外3倍)及棉秆细脆特性,破解传统设备(国外适配0.6万株/亩单行、内地易拔断)难题,联合多学科攻克窄双行漏拔、拔断问题。目前设备推广处初级阶段(受后端产业链制约),但前景广阔,能增近50%生物质资源,助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技术上,作业速度约 4km/h(效率待提升),生态效益突出:棉秆离田实现膜秆分离,降残膜回收成本、减二次污染与土传病害,回收棉秆可加工为饲料等,沙雅企业年耗25万吨棉秆产纤维制品、节10万吨标准煤。自治区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推介会,团队借此高效对接企业。此次是团队第三次获自治区专利奖、首次以排名第一身份获奖,感慨自治区对知识产权重视升级(申请快捷、审批缩短,奖金与推介形成合力),未来通过自治区专利的奖励,鼓励发明人继续不断发明创造,从而能产出创新性更好、更接地气的专利,促进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专利奖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新起点。”新疆将持续以“线上筛查+线下核查”双轨监管护航专利质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克拉玛依页岩油田的技术突破,到南疆棉田的机械革新,再到伊犁河谷的文旅创意,第六届新疆专利奖的50项成果,正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轮驱动的姿态,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社会效益层面,专利奖不仅让“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的理念深入天山南北,农业专利降低棉农劳动强度、医疗外观专利守护群众健康、文旅设计专利传播边疆文化,更培育出一支扎根新疆的创新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较首届专利奖评选时增长3倍(该数据为综合测算值,核对数值),为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筑牢智力根基。

  “丝绸之路”省际专利转化活动促成的合作项目,更让新疆创新成果走向全国,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支点。这些成效无不印证着:专利奖既是创新成果的“检阅台”,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它引导创新资源向石油石化、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等优势产业集聚,推动新疆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清晰路径。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的历史交汇点,新疆专利奖的意义早已超越奖项本身。它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生动实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创新引擎,更是新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书写边疆振兴答卷的关键抓手。未来,随着更多高价值专利从“纸上”走向“地上”,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新疆必将以创新为笔,在祖国西北大地续写更多“科技赋能发展、专利点亮未来”的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边疆力量。(邹思媛 王丹燕 陈硕)

【编辑:宋欣】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