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打响新疆油田储量突围攻坚战

打响新疆油田储量突围攻坚战

2025-11-19 21:57:10 来源:中新网新疆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解码储采平衡综述

  在准噶尔盆地广袤的戈壁深处,抽油机不知疲倦地叩问大地,与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里不眠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共鸣,共同谱写着新时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乐章。

霞光映照下的新疆油田分外美丽。油田上产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持之以恒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徐志远 摄霞光映照下的新疆油田分外美丽。油田上产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持之以恒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徐志远 摄

  战略基石

  端牢能源饭碗的“定心丸”

  所谓储采平衡,是指油气企业通过寻找新储量、动用已探明储量、提高采收率等系列技术与管理活动,实现储量接替与稳定生产的动态平衡:大于1.0,表明“家底”增厚;等于1.0,意味着供需保持平衡。

  2023年,新疆油田领受军令状,油气上市储量替换率必须大于1.0!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的经济可采储量,不仅要填补当年的开采消耗,更需为未来发展储能“备粮”。

  然而,对于已勘探开发70年的新疆油田,挑战空前,资源品质逐年劣质化,新增储量转向页岩油、超深层天然气等非常规领域;老区稳产压力巨大,CCUS、烃气驱等重大试验正处于攻坚期,新的开发方式经济效益边界尚在探索。“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石油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关关难过,也要关关过。”勘探开发研究院储量矿权研究所所长吴煜潇深感重任在肩。

  面对困局,储量矿权研究所全员投身这场攻坚战,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技术方法,最终支撑油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石油替换率稳居1.0以上,天然气替换率稳步攀升。2024年,新疆油田公司荣获集团公司“储采平衡工作优秀单位”,为2025年三年储采平衡工程阶段目标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储采平衡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而储量就是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吴煜潇说,这份荣誉的背后,凝结着公司上下无数团队的辛勤付出。肩负着储量领域的“顶层设计师”、精准评估的“评估师”、科学研判的“评价师”的三重使命,储量矿权研究所全体员工深知,必须将科研生命线与增储上产第一要务紧密相连,以卓越的设计与方案,争做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维周之翰。

  科技突围

  解锁非常规资源的“密码”

  晨曦微露,吉木萨尔页岩油区,钻塔刺破戈壁的寂静,向地下三千米深处挺进。这里是新疆油田非常规资源增储的核心战场,也是储量评估项目组负责人陈林与团队实现评估技术突破的“试验田”。

  页岩油因其非常规特征,与传统油气储量评估技术方法相比,存在显著区别,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特征、甜点体分布、钻完井工艺、单井动态识别、统计概率分析、政策法规、投资成本等多个因素。自吉木萨尔页岩油成为新疆油田新区上产重要领域以来,如何科学合理预估经济可采储量是团队面临的新挑战,33岁的陈林主动请缨,与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协同攻关。

  页岩油评估是世界性难题。国际通用的海相页岩油评估体系,在新疆陆相页岩油面前“水土不服”。“吉木萨尔地质条件复杂,单井差异极大,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中国化’的评估体系。”陈林回忆道。

  那段时间,团队整日沉浸在数据的海洋中,对比分析国内外多个页岩油区块的地质特征与开发效果,处理上千组地质、工程改造、生产等关键参数,明确了以单井为最小单元的评估对象,引入地质统计概率分析思维,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不同开发阶段的EUR估算与证实面积确定方法”,最终构建起一套适用于新疆油田的非常规油藏上市储量评估技术体系。

  成果令人振奋,“十四五”期间新疆油田累计增储千万吨,2023年提交的储量方案经国际第三方机构审计,差异率仅1.7%,远低于5%的允许误差。这套自主技术体系,不仅破解了本土难题,更为中国石油非常规储量评估提供了“新疆油田方案”。

  巾帼担当

  数据与效益的“守护女神”

  在储量矿权研究所,超40%是女性科研人员,她们以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撑起科研“半边天”,资深专家宛红梅与青年骨干彭梦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十年如一日,宛红梅守护着新疆油田的探明储量数据库,经手超百万条数据,始终保持“零差错”的惊人纪录。她牵头构建的数据库,在中国石油系统内率先实现了“计算单元溯源查询”,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清晰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她看来,每一个数据都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记录着油藏动态的“活档案”。无论储量变化源于地质认识的深化、地层条件的改变还是开发方案的优化,她总能厘清其背后的逻辑脉络,为储量评审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岩心描述。闫超 摄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岩心描述。闫超 摄

  2024年,面对自然资源部全国储量数据库的严格核查,新疆油田需在15天内完成近五年数据的全面溯源。宛红梅迎难而上,每日早出晚归,逐条核对变更记录。为追溯2019年某区块的储量调整原因,她潜心查阅近百份历史报告,最终从一份泛黄的会议纪要中找到了关键凭证。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严谨,使新疆油田的数据库在历次国家级核查中均“一次性通过”,成为行业标杆。所长吴煜潇感慨道:“每逢集团重大储量评审,宛师傅就是我们最可靠的‘定盘星’。”同年,她光荣当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专家。

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讨论储量评估方案。闫超 摄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讨论储量评估方案。闫超 摄

  如果说宛红梅是储量的“数据守护者”,彭梦芸则是储量的“经济导航员”。作为所内经济评价负责人,她肩负着为每个储量区块精准“算账”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亿吨资源是得以高效开发还是无奈沉睡于地下。

  2024年,彭梦芸在深化经济评价模型时,敏锐地发现勘探费用存在重复计算问题,这会导致储量收益率被高估,影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她立即组织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勘探费用分摊改进方法”。该方法经集团公司多轮论证后被正式采纳,并推广至全国各油田,成功将储量收益率的评估误差从±1%压缩至±0.5%,显著提升了决策精度。此外,她还系统编制了《已开发油气田单井效益评价操作手册》,并组织了十余场专题培训,将效益评价的规范与方法精准赋能至一线采油厂,有力推动了新疆油田“单井核算、效益开发”的管理变革。

  薪火相传

  能源报国精神“生生不息”

  在储量矿权研究所的热土上,“传帮带”不仅是方法,更是融入血脉的传统。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坚守与热忱,滋养着年轻一代成长,让“能源报国”的薪火生生不息。

勘探开发研究院内,楼上的标语格外醒目。宋绍宁 摄勘探开发研究院内,楼上的标语格外醒目。宋绍宁 摄

  陈林仍记得初入职场时,师傅手把手教他看地质图、算产能数据,那句“做储量工作要脚踩大地、心怀敬畏”的叮嘱,至今回响耳畔。如今,他已为人师,延续着“沉浸式”培养方式,带领三名徒弟全程参与从数据收集到报告编制的每个环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三名年轻人已能独立承担区块评估任务,其中一人更荣获公司“青年技术能手”称号。

储量矿权研究所全体员工合影。张巍 摄储量矿权研究所全体员工合影。张巍 摄

  杨涛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初出茅庐就师从一级工程师孙宇,这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从不简单灌输答案,而是坚持“在实干中教学,在交流中成长”。从跟随参加股份公司汇报,到参与常规油藏、超稠油、页岩油等各类资源评估,杨涛在持续实践中快速成长。孙宇常提醒团队“储量评估标准在不断演进。过去我们依赖西方评估公司,现在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他鼓励年轻人随新疆油田专家赴大庆、长庆交流,“这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提升整个中石油评估水平的重要过程”。在导师引领下,杨涛亲历并参与了中国油气储量评估从2015年“借鉴国际标准”到如今“融汇全球经验、构建中国方案”的自主创新历程。

  吴煜潇同样是“传帮带”的受益者。工作仅十年就成长为集团公司储量评估专家的他坦言,“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前辈们毫无保留的指导。”如今,他也探索出独特的带徒方法—面对初出校园的新人,他不急于传授具体业务,而是先带他们参加油田和股份公司的高层汇报,将汇报现场变为生动的“教学课堂”。“我们手中的每一组数据,不仅关乎中石油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声誉,更牵系着新疆油田的未来发展和数万员工的切身利益。”吴煜潇深信,只有让年轻人先认识到工作的战略价值,才能从内心深处点燃奋斗的激情,让“能源报国”的信念真正落地生根。

  站在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储量矿权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张玉亮表示,他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继续当好能源安全的守护者。

新疆油田公司获评集团公司“储采平衡工作优秀单位”。张巍 摄新疆油田公司获评集团公司“储采平衡工作优秀单位”。张巍 摄

  夕阳染金戈壁,规划楼里灯火长明。这群科研将士用科技与坚守,将能源报国的忠诚,镌刻在每一份储量报告里。他们的热爱,如戈壁胡杨一般,深植热土,风雨难摧,为国家能源安全筑起了一道永不褪色的西部丰碑。(张洁英 田华英 苏昶 吴煜潇 孔令华)

【编辑:程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