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十四五”期间喀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十四五”期间喀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25-10-22 17:26:55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林一角。(资料图)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吾斯曼·麦麦提 摄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林一角。(资料图)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吾斯曼·麦麦提 摄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十四五”期间喀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梭梭成林,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起绿围脖;河水潺潺,映照着吐曼河畔老人与孩童的欢声笑语;湿地公园里,摄影爱好者静候“水鸟伴云归”的生动时刻……“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喀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蓝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一批重大生态工程落地见效,用扎实举措筑起生态屏障,让各族群众在天蓝水清岸绿中共享生态红利。

  沙漠锁边“筑屏障” 遏制黄沙“守家园”

  “沙漠最缺的就是水,滴灌技术能精准控制用水量,大幅提高树苗成活率,为这片沙海披上绿装!”近日,在麦盖提县第二道锁边带建设施工现场,红城控股集团技术负责人蒲红兵手指着连片的新植苗木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喀什地区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麦盖提县创新治理模式,摒弃早期单一的草方格、梭梭林模式,采用“适地适树”立体栽植方案:对流沙严重区域,以芦苇沙障作“前锋”阻沙,草方格作“后卫”固沙,再搭配灌木构建复合防护体系;对高大沙丘,则通过“梯田式固沙”技术削丘造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

  尤为振奋的是,这份扎根沙海的生态坚守斩获了全球殊荣——今年10月,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成为喀什地区“十四五”生态治理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

  麦盖提县生态防护林一角。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方礼 摄

  这份荣誉的背后,既是喀什地区立足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实际,统筹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系统实践结晶,更是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生动践行。“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任务,高位推动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构建:通过地县两级联动发力,深化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沙化土地治理+沙产业开发+农牧民增收”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治沙与致富同频、增绿与增收同步,最终达成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效益的协同跃升,以科学治理书写出西部边疆生态振兴的高质量答卷。

  麦盖提县唐王湖湿地。麦盖提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吾斯曼江 摄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以数据作答。五年来,喀什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5.5万亩,成功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程度“双缩减”的阶段性目标。

  碧水润城“焕新颜”河清湖晏“惠民生”

  “小时候的吐曼河水清见底,我们直接取水饮用。后来河道成了垃圾堆放场,沿岸餐馆企业污水直排,河水变得浑浊发臭。如今,它终于恢复了从前的模样。”近日,喀什市民买买提艾力·吐尔地站在吐曼河畔,望着清澈的流水感慨万千。这条河流由浊复清的变迁轨迹,正是喀什地区水生态治理成效最生动的缩影。

  改造后的吐曼河景观带。(资料图)武勇 摄

  作为水生态治理的标杆工程,吐曼河的修复之路始终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精准聚焦城区段生态短板,针对性实施总面积约1万亩的生态观光带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植被补植等一系列靶向施策的举措,曾经的“问题河道”成功蜕变为集生态防护、休闲观光、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成为喀什水生态治理成效的鲜活样本。

  “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水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快编制《喀什地区水安全战略规划(2021—2035年)》《喀什地区节水规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节水规划,构建起统筹施策的系统治理布局,扎实推进河岸绿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垃圾集中清运等关键工程,从源头切断污染路径,逐步恢复水体自然自净能力,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构建起地县乡村四级河湖管理责任体系,形成全域治水的强大合力。

  如今,喀什地区已构建起水环境治理的“四梁八柱”,为系统性推进水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全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地表水15个国控、区控断面水质均稳定保持Ⅱ类以上,1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湿地护生“添新绿” 重塑生态“美画卷”

  白眉鸭悠然戏水,环颈雉隐现芦丛,黑鹳展翅掠过水面——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正是英吉沙国家湿地公园系统性生态修复的生动写照。通过持续实施水源涵养、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这片曾经退化的湿地已成功恢复为70余种珍稀鸟类稳定栖息的家园。而在帕米尔高原,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则通过生态搬迁、设立管护站、建设防护围栏50公里等系统性工程,已完成湿地植被恢复1655亩,构建起五大功能分区,为479种高等维管束植物、219种高等脊椎动物提供了优质生境。2025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成为该湿地生态质量显著提升的有力印证。

  帕米尔高原风光。武勇 摄

  “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将湿地保护管理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坚持科学规划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通过在河流和水库周边开展水源涵养植被建设,不仅提升了植被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还在枯水季节有效补充河流与水库水量,稳定区域水位。通过恢复湿地植被、重建生态链,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据统计,喀什地区观测记录的鸟类已达350余种,分属17目44科,其中包括金雕、胡兀鹫、黑鹳、白头硬尾鸭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喀什地区现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6处,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8处、沙漠公园5处,总面积达2771万亩。

  如今,绿色已成为喀什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从“沙退人进”的锁边攻坚,到“河清湖晏”的碧水润城,再到“候鸟翩跹”的湿地护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上,喀什地区始终以坚如磐石的决心锚定方向,以科学精准的举措破解难题,以惠民利民的导向凝聚民心,持续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坚固屏障。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任鹏程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