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市乡村医生哈斯太:服务乡亲 医人暖心

10月17日,记者走进博乐市达勒特镇卫生院内的中医哈医馆,浓浓的中草药味儿扑鼻而来。
走进馆内,记者远远就看到了“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的锦旗,这是奎屯患者李先生赠给哈斯太医生的,沿着走廊在往里走一点,发现整面墙都挂满了这样的锦旗。
在医生办公室,医院外聘医生哈斯太·朱一朱马认真耐心地诊治,细心查体,中医辨证治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候诊室外排起了“长龙”。
“哈斯太医生来达勒特镇坐诊,用独特的中医哈医疗法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我们对他十分信任。”前来就诊的达勒特镇居民夏木斯亚说。
今年48岁的哈斯太,出生于精河县大河沿子镇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叔叔居玛巴依是当地备受尊敬的一名中医,常常上山采集草药,回到诊所便把草药泡制煎熬成水药浴,或加热或蒸汽熏蒸,这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叔叔在认真配药、熬制时,他就在一旁看着、学着。
“曾经看到叔叔学医帮助了很多人,自己也想着为病人解决病症,缓解他们的病痛。”1990年,年仅15岁的哈斯太试着为叔叔打下手,帮忙采药或熬药,成为小学徒。在叔叔的熏陶下,他默默地在心中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1996年,哈斯太顺利考入了新疆医科大学奎屯分校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入学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毕业后,哈斯太回到家乡,在叔叔开的诊所实习。那时,他是四里八乡最年轻的医生,经常走村串户服务行动不便的乡亲。每天十点准时开门给人看病,晚上一直忙活到七八点钟,有时候一天忙得只吃一顿早饭,晚上歇业以后,还要整理白天的看诊记录,为病人煎药。
除了把脉看诊,哈斯太还经常跟随叔叔向群众宣传医疗常识、提供常用药品、进行简单诊断。在牧区出行不便是最大的困难,骑马是主要的送医方式,由于牧民居住分散,服务1个病患、巡诊1个区域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十分不方便。现在的小卫生室成为牧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近看病,真正的把义务巡诊、上门看诊的医疗服务延伸到了牧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据了解,哈斯太平均每年累计接诊2000余人次。
为拓展自己的医术,哈斯太多次到其他省区市以及疆内多个城市去工作,积累经验,并向当地名中医“取经”,深入体验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理,切实加强对中医药的认知,拓展临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
如今,叔叔已经过世,哈斯太继承了许多医疗“技能”,更继承了“医者仁心”。2011年,哈斯太和妻子来到博乐市达勒特镇香班牧业队,用积累的医疗知识服务乡亲。
2019年2月,塔城市额敏县王春来(化名)因吞咽不适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查出食道癌,当时由于年龄较大,医生建议进行保守治疗。早就听说哈斯太医术高明,在疆内救治了很多人,王春来果断放弃化疗,找他求药。
哈斯太回忆,初见王春来时,其除了吞咽不适,还表现有喉咙痛、消瘦等症状,情绪低落消极。见此,哈斯太决定先给王春来吃一颗“定心丸”,告知王春来自己肯定可以控制和缓解他的病情。听了哈斯太的话,王春来也逐渐重拾了治疗的信心,如今,经过哈斯太三年的治疗,王春来精神面貌良好,体重也逐渐恢复。
“免疫力、体力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态,所以说,养心即所以治病。”哈斯太认为,真正治病,必须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愈。
今年,他被邀请到达勒特镇卫生院中医哈医馆。每天早上,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排起长队等候。现在达勒特镇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布拉吾药浴熏疗等疗法。
哈斯太说:“达勒特镇党委政府这么认可我,给我搭建了发挥技能的平台;这么多群众认可我,愿意前来问诊,这点让我很有成就感,今后我也会用毕生所学为各族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行医以来,哈斯太始终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他接诊过的病人数以万计,免费治疗的患者也上千人。哈斯太曾有无数次机会走出博州,去大城市行医,但他选择留在博州博乐市服务家乡人民。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从事了乡村医生的职业。
来源/博州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