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杨接访室:除了讲道理,还有浓浓的感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很多不懂法的群众,就像被搁浅在海滩上的小鱼,渴望大海却无力回游。我愿做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捡起一条条小鱼,送他们回归自由的海洋。”11月12日,许杨给群众普及完法律知识,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下当天的一些感想。
群众肯定是前进的动力
45岁的许杨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信访局的工作人员。2021年1月,“许杨接访室”正式成立。
“接访室的成立,是鞭策也是压力,这意味着领导和群众赋予你更高期待和更多责任,每当看着厚厚的案件卷宗,先要仔细阅读吃透内容,再不断推论寻找证据,这种过程既艰辛又充满挑战。”许杨说,不过,帮助群众维权,处理完来访诉求,得到肯定以后的那种自豪和喜悦,无法用语言描述,“很多群众不懂法,造成了矛盾纠纷,经过我们调解,矛盾化解了,看到他们的满意笑容,听着感谢的话语,我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许杨的办公室里,挂着“梅兰竹菊”四幅画,每当工作疲惫之时,他总会抬头看看这些画纾解压力。他从事过教师、记者等职业,现在经常在忙碌之余,抽空写写诗歌、散文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许杨翻动厚厚的卷宗,也翻开了一帧帧回忆。去年夏天,家住博乐市青得里镇均浩特呼尔村村民艾尔肯来找他,跟在艾尔肯身后的一位黑衣男子,怒吼指责着,两人在接访室争吵得面红耳赤。
许杨端来糖果和茶水,待双方情绪稳定以后,认真了解其中的原委。原来,黑衣男子是艾尔肯的邻居,两人因为卖杨树的事发生矛盾。
艾尔肯告诉记者,当时他计划买羊但钱不够,准备卖掉自家地里的杨树,然而,在卖树过程中,他和邻居发生了争执,“邻居说我地里有12棵树是他爸爸生前种的,但是,他们又拿不出证据,就吵起来了。”
“村干部、乡干部也调解过,但一直无法达成一致。”艾尔肯说,于是,他们来到了博乐市信访局。
听完双方诉求,许杨先是普法和讲道理,又让村里的老人对杨树进行现场指认,最终,艾尔肯支付给邻居700元,对方很满意,两人当场握手言和。
艾尔肯说,没想到,仅一天时间许杨就把矛盾化解了,现在,两家人和好如初。
如今,艾尔肯有空就喜欢到许杨的办公室转一转,两人以兄弟相称,“他为人随和,很有正义感和耐心,我们喜欢叫他老哥。现在,遇到纠纷或者法律问题,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许杨老哥。”他说。
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
在许杨的日记本里写有一句话:清白良心是世间最好的枕头。在办理案件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带着感情、带着办法、带着责任,才能用心用情帮百姓维权。
许杨说,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答疑解惑,推动“事心双解”是他的工作方法。遇到来访者不懂法,他就将所学知识,转化成通俗语言反复解释,遇到群众情绪激动,他就用心理学给对方“降火”,怒火平息以后,他又帮双方理清思路,找出症结所在,逐步分析化解矛盾纠纷。
博乐市南城街道幸福社区璀璨新城小区居民李明全说,小区里51户居民没有不动产证,经过许杨和同事们一起找证据、形成专项调查报告、逐级汇报,最后帮居民如愿拿到了不动产证。
“因为开发商和企业之间,存在经济债务纠纷,我们整栋楼都无法办理房屋不动产证,社区出面调解无效,我们就组织居民代表找到了信访局。”幸福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熊康中说,经过许杨多方奔走取证,认真研判分析,最终将证据链完善,居民的烦心事解决了。
“每天面对各种纠纷,也有厌倦和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但是,想起群众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再苦再累都值。”许杨说。
培养带动更多优秀信访干部
“他很有激情,学习能力特别强,喜欢研究法律,还自学心理学和中医知识,将其灵活转化运用到工作中来。”许杨的同事王静说,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许杨思路清晰,有时会用思维导图和笔记,对一些难点重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一些棘手的矛盾纠纷,他协调起来总是游刃有余。
“许杨很热心,对一些来访者难以解决的诉求,他从不推诿,还主动打电话或到家中走访,时间一长,很多群众就和他成了好朋友,他的口碑越来越好。”博乐市信访局工作人员阿不都·外力说,许杨接待的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非常高。
2022年5月,许杨被国家信访局评为“优秀接谈员”。
现在,许杨除了接访,每天还负责干部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带动更多优秀信访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
“信访举报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坚持公平正义,沉下心为百姓着想,把群众的小事当自家事,一定会收获信任、美好与感动。”许杨说,今后,他会继续用心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愿望,细心解决每一个诉求,办好每一件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