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西行记:做教育的一道微光,答好援疆这道题

西行记:做教育的一道微光,答好援疆这道题

2022-11-24 17:51:03 来源:中新网新疆

  中新网新疆新闻11月24日电 郑娟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骨干教师,温州市中职教研基地成员,永嘉县优秀教师,永嘉县优秀班主任,永嘉县优秀党员。温州市第十期第二批援疆教师,拜城第四高级中学语文老师,援疆期间获2021年度援疆“创新争先优秀个人”、拜城县优秀教师。

image

  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都说故乡的月亮更明亮、更好看,但当我抬头望向天上的那轮圆月时,我的内心充盈的却是同样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承载着责任和使命,我们又回到了新疆阿克苏拜城。因为援疆,我又有了一个家。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去援疆,我会这样回答他们:有一种情怀叫做心怀远方,有一种梦想叫西行援疆,距离故乡万里之遥的这一片热土就是我的星辰大海,我愿意在边疆种下一粒教育的种子,实现另一种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2019年评完高级教师职称,2020年成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从教12年后,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接下来我还能做什么?我想了很久,一个声音告诉我:到需要的地方去,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做一个点灯的人,挥洒光与热。2021年9月,我毫不犹豫地奔向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

  在这里,我们聚沙成塔,致力打造“榕杨教育”金名片,以水的至柔与坚韧化身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成为无数个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中的一员;在这里,我们化身为光,虽微而远,用火的热情传递希望,点然心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智慧的引导者。

  水的变奏:精准“滴灌” ,订单式帮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温柔细腻,润泽万物而无声。教育援疆当如水,融入当地,润泽师生。

  教育援疆干什么?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牵手当地教育力量,对援派地区教师进行高质量的帮扶和精准培训,才能更好的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拜城教育更高质量发展贡献援疆人的智慧。

  我们到拜城的第一步是了解当地教育的需求,对援派学校拜城四中进行教学调研。2021年是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第一年,当地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认识不足,缺少经验与示范,“渴”新风久矣。我便以此为基础,进行靶向治疗,精准滴灌,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新常规新设计”等系列专题教科研活动,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师技能比赛”“逆向设计”“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从教学难点、设计思路、学生活动等角度对教师进行指导,让新的教育理念吹进拜城语文天地。

image

  同时,对命题定制、复习路径提出了更加精准、高效的的建议。“郑老师,你出的试题,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能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做题时感觉自然亲切,作文也切当前立德树人的思想,是套好题,为我们今后出题定了模板,由衷赞叹你的才华!”拜城四中的常老师肯定的说到。那是我主命的一套高一语文试题,立足新教材教课程的理念,又不离开当地的实际学情,创新试题形式,融入更多的生活情景和学习情境,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融合在试卷里,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教育援疆干什么?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在日常教学之余,我多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扩大教育援疆的影响力。康其乡、米吉克乡、克孜尔乡、大桥乡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送教延伸至初中、小学。送教的时间和课程内容由对方提出,我们援疆教师团队接到任务,在充分了解学情、校情的基础上,精准备课、送教。这种模式被称为“订单式”送教下乡。

  去年10月我接到任务到康其乡中学送教。订单是整本书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是初中新教材要求的阅读书目,但当地的年轻老师不知该怎么整本书阅读,孩子们手里也没有这本书,时间又这么紧,怎么办呢?我找遍了拜城的书店也只找到了5本书。于是我干脆变换方式,以一朵花为切口,准备学习材料,和七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讲、读、理、解、画,让孩子喜欢上这本书,爱读这本书,成就了一堂有趣而又深刻的《朝花夕拾》导读课。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包围着我,要和我一起拍照留念。那一天,我是幸福而满足的援疆教师。

  午休时间,带队的老师建议我们在去旁边的康其湿地走走。同行的老师为我们讲解,她说康其湿地是2018年温州参与援建的,这个项目为当地百来户困难群众带来了福利。

  智力援疆和产业援疆的组合拳,在拜城县康其乡这块土地上,为我们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种的播撒:牵手“榕杨”,留下教育薪火

  教育就像种树,埋下一粒种子,根植,更新,才能生长,创造。

  教育援疆留什么?牵手“榕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留下一批高素养的学生。

  我们引进后方的先进经验,响应蓝青工程,续写传帮带故事。我与4名当地教师闫春燕、李亚梅、唐慧、马小雪(藏族)签订师徒协议,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每周示范课,听评徒弟课,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站稳讲台,胜任教学工作。徒弟闫春燕在拜城县教师阅读技能比赛中获县二等奖,马小雪老师获县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

image

  心怀热忱,潜心教学,乐教善教,我把师德高尚、业务扎实、质量保证当作自己的教学品质。援疆第一年担任2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本学期担任3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期中、期末考成绩居同类班级前列。着眼学生核心素养,成立项目化阅读社团,带领学生有目标有活动的开展阅读分享,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同时,我们以推广“国家通用语,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围绕规范字、普通话开展了系列学生活动,“规范字书时代新篇”仓颉杯书写比赛、“普通话诵百年伟业”演讲比赛、“文章千古诵,经典永流传”诗词传唱比赛、“推广普通话,演绎好故事”首届校园戏剧节,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不仅如此,“榕杨教育”也寓意着温拜两地教师双手共同呵护两地学子成长、共同进步的含义。“手拉手,共写温拜情”两地书信比赛、“同心同写浙阿同心杯”同写一篇文等活动,牵起了温拜两地学生情。

image

  高一学生古力孜巴阿不力米提便是其中转化至善的一个典型。原本上课走神睡觉的她,和温州的结对学生成为了好友,经常在书信中交流风情民俗美食爱好,在学习上相互帮助。一年来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她的学习成绩进步飞快,参加世界华人作文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她还担任了戏剧节的幕后策划师,联合两个班级学生,自编自导自排《雷雨》,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连班主任都不敢置信。

  谢幕的时候,我笑了,我知道种子已经发芽,我只需在一旁静待花开。

  光的传递:点灯的人,虽微而致远

  完整的人要有光。教育就像造星,即使自己没能成为一颗启明星,我们也可以做一个点灯的人,照亮他人前行的前路。

  这天是家访日,我们一行三人去赛里木镇夏合买里斯村怕孜丽亚家。村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树,笔直的干泛着银白的光。车子在经过大片红色的辣椒地和灰扑扑的苹果林后,绕行一段小路,终于抵达。

  怕孜丽亚是我在拜城四中结对的高一学生。她母亲听说我们要来早早等在了门口,穿着一身喜庆的暗红色衣服。我刚走近就被这个热情的母亲搂在了怀里。她不会汉语,但朴实的脸上却闪着喜悦的光,用她的身体语言表达她的善意。她拿出足足五个大馕,又托人买来油桃、杏子、西瓜。正值5月下旬,院子里一根葡萄藤已悄悄爬上了架子。我们站在稀疏的架子下聊天,怕孜丽亚帮我们翻译。

  怕孜利亚是一个十分内敛的维族女孩,但她的普通话讲的很标准,字写的也很规范漂亮,曾在“仓颉杯”规范字书写比赛中获二等奖。我那时刚到四中不久,书写大赛是我们援疆老师主持开展的第一个大型活动。不过,她谦虚地说“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在大力推行下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家访后几日,她拉着我的衣袖说想和我聊一聊。我们穿过学校的红船广场,绕着两年前援建的温州援疆园走着。新疆高二要分文理,她的成绩有些波动,但她自己喜欢理科,想成为医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她来说,已迫在眉睫。她性格坚毅,愿意花时间钻研,解题的快乐让她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累积,让她在一年的学习中有了一些自信。我客观地向她说明了读医对应的要求和可能会遭遇的挑战。她听后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想法。

  我们站在援疆园的小路上,热烈的交谈着,仿佛看见天幕掉落许许多多的微光,好像我们以后的人生也会像眼前的的天空,澄澈明媚,温柔可爱。

  期末考的时候,她又是班级第一,段里25名。时间还长,作为一名普通班的孩子她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努力点起一盏灯,化做一道微光,为她拨开眼前的迷雾,让她在迷茫时能看清前路,坚定理想。

  中秋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得知一名结对的高三学生考上了“211”江南大学,学费却还差一部分。不到十分钟,我们援疆教师团队就补齐了差额,并决定在第二天就给她送去。我们希望在中秋这样的节庆之日让孩子看到更好的未来。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更具规模的还有温州援疆助学金,已连续8年帮助困难学子们圆了“大学梦”。

  用智慧和爱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孩子的人生梦想,是我们援疆教师在做的事,也是更多援疆人在做的事情。

  心的叩击——求索的人,静置而后发

  美国康奈尔大学试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工作十二年了,我在寻找一个落点,揣着一颗清澈的心,我选择了援疆。在这里,我放下琐事,澄清自己,只简单地思考有关语文有关教学的一点东西。渐渐的,我明白了教师不只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还需要有沉淀静置而后发的勇气。

  带着柔韧与决心,我在这里开展新课程教学试验。在反复尝试之后,我将思考转化为一个个讲座和一堂堂示范课,“整本书阅读核心要义兼谈教师技能比赛”“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之语文例谈”“精准高效创新——高三课堂路径”“深度学习语文设计举隅”,《声声慢》《琵琶行》《雷雨》《拿来主义》《温州来信》。并以学校“曹禺杯”戏剧节的推送节目为契机,进行《跟着<雷雨>学习台词的魅力》项目化学习,让课堂真实而有效的展开。以此为雏形的一堂课在2022年阿克苏地区举办的“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语文学科一等奖。

  这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加明确的追求: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本生长课堂。并以此为主题,我与江燕平副校长等11人在拜城四中共同承担课改团队的任务。

  2022年5月在参加浙阿基础教育大教研联盟集中教研活动中,我受邀到乌什衢州实验中学给一个民族单列班开课,上的是高三作文专题复习课《精细思维,理性表达——学写“四有”作文》。这也是我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本生长课堂的又一次尝试。阿克苏特级教师霍颖在课后这样评价:这是一堂基于学情、基于命题趋势、基于思维提升的写作课。

  结合课堂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作为课题负责人,我联合四中常丽君老师等4人成立“以演助读情境驱动:依托课本剧思维提升课堂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实践”课题组,并在拜城县“十四五”重点攻坚课题中立项,以期用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成长。

  教学同时,利用信息宣传,打造“窗口效应”,彰显温州援疆、浙江援疆的影响力。一年来,我撰写的十多篇报道在“拜城县教科”“温州援疆”“浙江援疆”“今日头条”、“中新网”等平台发布,记录了“传帮带目标任务书签订”“师徒结对仪式”“书写大赛”“温拜两地书信文化节活动”“浙阿‘同心杯’比赛”“与学子联谊结亲”“经典咏流传”“演绎好故事”“诵读中国美”等大型活动。

  向外看世界,对内自省,求学问道,在另一方世界探索教学的乐趣,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后记

  当我们在谈论援疆的时候,是否有另一种可能,把援疆想像成“另一个我”的成全。在这种生活中,我们可能成为大漠中的一棵胡杨,胡杨林中的一片叶子,我们扎根于此,我们守望故乡。我们摆脱了世俗的负累,全身心投入这个广阔的世界,成为这浩浩汤汤涌动着激情的大地的一份子。这里有火的奋进与激情,这里有水的无声润物,这里有光的温暖与明媚,在这里我们日臻完善、成熟。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梦想在边陲之地成为一颗启明星,一个点灯人,在这里撒播理想的种子,在距离故乡万里之遥的这一片热土留下我们援疆人西行的足迹。

  行走,教育,记录,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们离开了,又会有人来,但援疆故事能让一批又一批的人带着勇气和力量去跨越山河,拥抱他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埋下教育的火种,摇撼心灵。

【编辑:张家伟】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可信网站验证]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2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