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史证用文物讲好新疆故事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史证用文物讲好新疆故事

2024-01-20 12:04:44 来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史证用文物讲好新疆故事

  通讯员 阿依古丽·夏热甫汗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充分发挥文物“证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以下简称昌吉博物馆)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各族群众“知来处,明去处”,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这些珍贵文物是系统阐明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准确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新疆故事、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馆、北庭研究院)党组书记张艳珍说,自2023年5月18日开馆以来,昌吉博物馆已接待游客11.56万人次。

  场馆整合升级 创新展览展示

  2023年12月10日上午,虽然刚刚开门迎客,但昌吉博物馆大厅内已是人来人往。

  在“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多媒体互动展示屏上展示的精品文物信息,吸引不少游客点击浏览;在“新疆历史名人展”展厅,张骞、班超、耿恭、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雕塑前,讲解员正在讲解历史故事……这些可分享、可体验、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有机融合、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吸引不少年轻人来体验。

  大学生王霖轩和同学在北庭故城及西大寺、康家石门子岩画、四道沟遗址、石城子遗址、唐朝墩古城遗址和精美的青铜飞兽、鎏金铜狮、双鱼纹铜镜、珍贵的土尔扈特银印、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等国家宝藏前仔细观看,不时停下脚步小声讨论。“图案精美的青铜器、历史厚重的古文化遗址、内容丰富独特的岩画让人大开眼界,今天在昌吉博物馆收获太大了。”一上午的参观,让这位来自陕西的小伙子进一步了解了昌吉深厚的历史文化。

  “昌吉博物馆开放后,成了我和孩子周末经常来打卡的地方。在这里,我了解到了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昌吉市游客帕提古丽·热合曼说。

  奇台县发现的草原石人,记载“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的清代山川祭祀碑,石城子遗址里的卷云纹瓦当,见证中央王朝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实物吐尔扈特银印……徜徉在昌吉博物馆,仿佛置身于穿越古今的时空隧道。一处处遗迹、一件件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例,是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珍贵载体。

  2023年5月,历时一年进行改造升级的昌吉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州市博物馆整合后,现在昌吉博物馆建筑总面积达14526平方米,展厅面积4485平方米,馆藏文物853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1件(套),全新推出的展览、首次亮相的文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设施,令各族观众心驰神往。

  昌吉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提高展陈质量,推出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展览品牌。

  “除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新疆历史名人展’两大固定展览,博物馆还预留有1448平方米的临时展厅,2023年先后引进了‘丝路遗珍——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共有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陈列展’‘流金岁月——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文物特展’‘海丝遗珍’‘丰碑展’等多个临时展览。”张艳珍说,其中,主展“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入选2023年度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文创上新 充分挖掘文物文化内涵

  “双龙逐日龙纹石碑”书签,从康家石门子岩画提取图案设计的马克杯、帆布包、丝巾……在昌吉博物馆里,各类文创产品以鲜活实用的形象和价值让越来越多的文物融入当下生活。

  《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鼓励各级博物馆、各类文化企业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创实现了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和记忆’带回家的愿望。昌吉州文物资源丰富,为文创工作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这也让博物馆文创展台有了足够吸引力。2023年馆里已完成6种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制作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发40种文创产品。”昌吉博物馆展陈宣教交流推广部副主任马佳说。

  作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使命。昌吉博物馆积极应用网络科技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通过藏品数字化、网络直播、线上展览等方式,使展柜里的珍贵文物“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逐步变得“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让古老的丝路珍宝变得可近可亲,实现了和大众的双向奔赴。

  “2023年,新馆800平方米文物库房正式投入使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我们还制订了昌吉博物馆文物库房保管员职责、昌吉博物馆藏品提用制度等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完善了昌吉博物馆馆藏品提用凭证、昌吉博物馆馆藏品入库凭证等出入库程序,文物管理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昌吉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王卉秋介绍,为了丰富馆藏文物,昌吉博物馆与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签订了藏品征集委托协议,委托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来自民间收藏和自治区文物总店的拟征集藏品开展评估鉴定。2023年,共征集文物239件(套)。

  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让文物修复技术也跃上一个新台阶。“目前,34件馆藏金属文物修复工作已完成,同时实施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二期)建设,上线六大展览全景观看,完成了33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博物馆语音导览小程序制作工作。”昌吉博物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东说。

  推动活化利用 精品文物你我共赏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际,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部落建立了友好联系。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汉家公主和亲乌孙,促成了政治上的结盟……”在昌吉博物馆抖音视频号里,昌吉市第五小学五年级学生裴梓涵声情并茂地讲述汉家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屏幕前的观众跟随着小讲解员云端游览展厅、观赏文物。“小朋友讲解得生动有趣,太棒了。”“小朋友的讲解激发了我对新疆历史的兴趣,有时间了我一定要去昌吉博物馆看看。”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昌吉博物馆在抖音、微信视频号推出“小小讲解员”历史讲述专题,推送文博宣传视频156部,浏览量超过406.5万次。同时,开设博物馆建设学习强国读书线下体验区,开展“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进农村巡展活动,巡展80场次,参观人数5.7万人次;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以及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社教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

  “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馆校合作范围,实现由州内向区内再向国内的重大突破,先后与昌吉市五所小学以及昌吉州第四中学、昌吉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团校、中南民族大学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通过举办各类社教活动,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昌吉博物馆北庭历史文化研究部副主任方晓明说。

  新理念,让博物馆展陈更鲜活有趣;牵手时尚,让博物馆文创走进千家万户;高科技,让博物馆文物“活”了起来……昌吉博物馆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