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分享到:

何亿成:有志者事竟成

何亿成:有志者事竟成

2023-12-22 20:06:38 来源:中新网新疆

  口述:何亿成 整理:熊晓丽 编审:申广志 韩向东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张明玉

  余世庆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邹文庆

  何亿成,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遂宁。1968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依奇克里克油矿电测站队长,技术作业处数字测井队队长,测井公司电测二中队副经理,测井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经理、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荣获“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

  17岁的何亿成离开老家,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依奇克里克油矿,开启了他的石油生涯。

  排除干扰,刻苦攻读

  那是1966年5月,依奇克里克油矿工读学校还在一片荒芜中,何亿成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建校劳动,自己盖房子,盖好后才开始上课。可没上两天,“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何亿成并没有随大流,在他的心里就想一门心思多学点知识。学校的赵煊茂、刘彦斌老师给了他许多关于测井方面的学习资料,何亿成如获至宝。同学们到处晃荡,他却徜徉在学习的海洋中,白天看书做题,晚上躺在床上再把所学的知识点在脑海里过一遍,第二天接着学。就这样,中专的课程,何亿成用三个多月就全学完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就是为何亿成“量身定做”的。

  1968年1月,赵煊茂老师安排何亿成到电测站工作。有了工作的经历,何亿成更加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只要是和测井相关的,他都不拒绝。后来,因工作中需要电路和数学方面的知识,他又开始了自学大学的课程。那时,每个月的工资四十多元,他总是用四分之一的钱买了书。

  正因他的好学,1970年在电测54队跟师傅学习卫星定位的他,成为知识面最广、仪器掌握最全面的工人。上井仅1年,何亿成就熟练掌握了操作、维修本领。

  1981年12月,何亿成从依奇克里克油矿到克拉玛依工作已经半年了,因测井操作员岗位人员奇缺,组织上安排他到培训队当队长。那时,教学没什么教材,全凭教授者的经验。何亿成将自己工作中得来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多年买的资料结合在一起,编成适用的教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分享、传授给大家。他一面教学,一面自学英语,朝着他想进入3600车间的职业规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着。那时的3600车间有着当时克拉玛依最先进的阿特拉斯仪器,全套仪器从美国进口,所有操作说明书都是英文。那几年,何亿成学英语到了“疯魔”的程度,他天天背单词、写单词;坐车背、出差背、上班背、回家也背……只要有一点点时间都用在了学习英语上。

  心里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1983年,何亿成终于来到了他心仪已久的3600车间。面对精密的仪器,何亿成有点兴奋,他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探索中。他一边看着英文说明书,一边研究仪器的具体操作、电路等问题。经过五个月的摸索与实践,他熟练掌握了仪器的操作、维修、保养等各方面知识。谁有困难,他都主动去帮忙,认真讲解。不久,何亿成就成了3600车间08队的队长。到这时,他并没有满足,他又盯上了新的目标。

  后发先至,勇争第一

  1985年5月,何亿成如愿来到斯伦贝谢在克拉玛依的生产作业基地,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测井仪器和技术。心愿虽说达成了,可是困难也接踵而至。基地交流全用英语,这对于自学成才,能看懂英文说明书,却在口语上见“绌”的何亿成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俗话说“勤能补拙”,和“老外”说不通,就用笔写。后来嫌写太慢,就提前把想学的话写下来,让人翻译后录下来反复听,直到掌握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法。不到一年时间,何亿成基本掌握了CSU系统的基本操作,继而被派到斯伦贝谢公司在北京的培训部进行操作员培训。

  1986年初,在去北京的前一天下午,何亿成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胳膊肘被地面的铁槽划得露出了白骨。为了不耽误行程,何亿成在职工医院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就匆匆赶去了北京。然而仅仅一天,受伤的右胳膊就又红又肿,等去积水潭医院,医生说伤处已感染,怀疑是革兰氏菌感染,推荐他去了黄山康复医院,医生诊断后说如果扩散到肩膀处就得截肢了。何亿成想,最坏能到什么程度呢?大不了截肢!心态平和了,也没放弃治疗,红肿却在第七天开始消退了,这医院一住就是二十天。

  培训部采取末位淘汰制,老师们都劝他放弃。可何亿成决定再拼一下。经过他再三的请求,培训部同意给他1个月的时间,如果跟不上进度就主动回去。

  培训基地的老师不是意大利人,就是法国人,全程用英文授课,课本也都是英文的。上课速度快不说,老师又不按照课本来讲,厚厚的几本书交叉着轮番上阵。同班的16名同学都是刚毕业的测井专业大学生,除了实际操作经验,何亿成什么都比不上。

  退却吗?不!可是,听力和口语能力差、上课只能听懂10%-15%、第一次考试倒数第一名……面临诸多学习上的难关,何亿成拿出了“愚公移山”的拼劲儿。他白天跟着学习,晚上自学,看资料、学口语,不会就找人翻译,录下来,多听、多读、多背。

  第二次考试进步了一个位次!一周一次的考试,让何亿成一点一点地进步着。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老蜗牛,只要不停地爬,总会到达终点。何亿成成功留了下来,到培训结束时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拿到了全班第一名。

  1986年底,斯伦贝谢给何亿成颁发了现场操作工程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个拥有斯伦贝谢现场操作工程师资格的石油人。

  发挥所长,建功立业

  1987年,何亿成作为国内5个油田的CSU测井设备验收组组长, 组织参加了6套CSU测井设备在北京的检查验收。1988年春,他又率领技术人员赴法国、美国,对该仪器进行检查验收。同时,主持新疆石油管理局引进测井设备的验收及投产工作。

  1988年夏天,何亿成率队赴塔里木参加测井会战,主管生产、技术、质量等工作。在会战中,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而何亿成没有退缩。他经常深入测井现场,和操作人员吃住在一起,及时了解和掌握测井情况,处理着CSU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有一次,井上测量低电阻率地层的感应器没信号了,工作人员怎么查都没检查出原因来,急得团团转。何亿成知道这个消息后,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刻赶到这口井上。大家一起查找原因,分析问题,直到凌晨两三点了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测井工作也随之停了下来。躺在简易的床上,何亿成闭着眼睛冥思苦想,一个个自己曾经遇到的情况在脑海里一帧帧地闪过。突然,他翻身坐了起来,连忙走到感应器前,打着手电,拆开感应器,仔细寻找着。终于,他发现其中有一根输出连接线十分关键,但线的外皮是好的,焊接点也是好的,那里面呢?通常电子线路都是精细而脆弱的,说不定里面有短路的现象。何亿成找来一根新的线,熟练地换好。开机,有信号了!何亿成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在塔里木会战期间,所有的新设备、新仪器都是由何亿成先熟悉操作原理,调试成功后再手把手地教会操作员。原因只有一个,所有的设备、仪器说明书全是英文,全是生僻的专业术语,哪怕是科班出身的年轻工程师也没有谁敢揽下这“瓷器活”。

  1989年,测井公司引进了一套CSU沙漠拖车。车,谁都会开,可是上面带的各种仪器谁也没操作过。眼看塔中4井就要完钻了,新的设备来了,怎么能不用呢?何亿成二话没说,带上一名技术过硬的老司机和队长就向塔中4井挺进了。他们一边走,一边按照英文说明书熟悉着车辆的各种性能,诸如车行驶在无路的沙漠腹地,轮胎要放掉几个气压的气;爬沙丘时,如何利用拖车后预备的绞车引擎增加马力;两天后到达塔中4井的作业现场,如何开启拖车上的仪器完成测井等等操作难题,都被何亿成一一攻克。

  为了更好地推广运用CSU,何亿成不仅翻译、编写了CSU车辆培训手册、探头维修手册、地面仪操作手册等教材,还采用办学习班的方式培养测井公司自己的CSU操作工程师。作为主讲老师的他制定了严格的末位淘汰学习制度。学员们白天学习,晚上实习,直到考试合格,能达到独立操作水平。从1988年到1991年,由他培训过的学员有3批30余人。后来,测井公司将培训学习延续了下去,新报到的大学生都必须经过三个月的脱产培训,很好地解决了CSU操作工程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该测井设备在油田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靠着勤钻好学,何亿成从一名测井公司技术员走上经理、党委书记岗位。在他的带领下,新疆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不仅在塔里木等疆内市场站稳脚跟,同时还开拓了大庆、华北、四川等油田测井技术市场,并得到甲方的一致好评。

【编辑:孙亭文】
《中国新闻》·大美新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术支持:0991-8557237  新闻热线: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